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出版发行,这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。认真学习这部著作及之前出版的第一卷、第二卷,深切体会到“人民至上”这条红线一以贯之,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。下面我就习近平总书记“人民至上”的相关论述,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。
一、对习近平总书记“人民至上”的两段论述的解读
1.“人民的幸福是共产党的事业”
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22日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讲的一段话:“这么大一个国家,责任非常重,工作非常艰巨。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。人民的幸福,是共产党的事业。”
这段话了道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。
马克思、恩格斯在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指出:“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。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。”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,而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,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,它所为之奋斗的一切,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
战争年代,我们党领导人民“翻身求解放”,誓“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”,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,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时刻都要注意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、吃饭问题、住房问题、柴米油盐问题、疾病卫生问题、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。
新中国成立后,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,努力改变国家“一穷二白”的落后面貌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们党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,领导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。
进入新时代,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,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,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,而且在民主、法制、公平、正义、安全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。
这一切都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完全吻合。
2.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
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5月31日在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一段话:“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,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,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。”
这段话,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真正原因。
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,根植人民,为人民而生,因人民而兴。人民是我们党由小到大、由弱变强、夺取政权、长期执政的坚实后盾。对此,毛泽东同志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:“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?是群众,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。”
井冈山时期,我们党领导工农武装割据,依靠人民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;抗战时期,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,壮大人民力量,依靠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;解放战争时期,我们党决战决胜,依靠人民“用小车推出”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。
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,我们党依靠人民成功经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、探索经济建设道路、推进改革开放等重大考验,战胜了国际风波、金融危机、自然灾害、公共卫生等诸多风险挑战。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:“从孟良崮战役的担架队到淮海战役的运粮车,从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到小岗村的大包干,从植树造林的绿色奇迹到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,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,就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力。”
二、高校应努力夯实以学生为中心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
1.以学生为中心
从微观层面来看,以学生为中心,意味着我们在教育的过程,一切行动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去进行。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(1)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有发展潜能的人,相信他们通过教育能够成长起来;(2)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,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;(3)我们在对待学生时要公平、公正,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;(4)我们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性发展。
从微观层面来看,以学生为中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现代高校的要求。大学生们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在大学里找到答案,多样化的素质需要在大学里培养,而大学的领导者和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予以满足,指导学生对所需的问题找出答案。
2.以教师为主导
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在三个方面:(1)在知识水准上,要塑造学生成为具有知识素养的人;(2)在道德修养上,要形塑学生成为具有美丽心灵与善良道德的人;(3)在人文涵养与科学精神上,要锻造学生成为人文底蕴与科学情操兼具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