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首页  学习通知  学习资料  基层风采  高教前沿 
 学习计划  学习动态  专题报告  学习交流  金融动态 
当前位置: 回到首页>>学习交流>>正文
新时代社会民生治理均衡化发展的路径选择——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(第二卷)学习体会(杨明)
2018-04-19 16:26 杨明  审核人:

党的十八大提出,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,十九大提出,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,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。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,强调社会民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优先发展。大力推进社会民生治理均衡化发展,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,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是加快社会现代化、提升亿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,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,为新时代社会民生治理实现均等化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
一、社会民生治理均衡化发展的顶层设计

习近平指出,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,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。社会民生治理需要有规划有设计,需要有战略思维,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社会改革的重要文件,作出了长远性、战略性制度安排,不断深化落实。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,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,加强基层基础工作,创新社会治理,实现长治久安。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加强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紧紧围绕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促进社会民生治理得到均衡发展,就是要促进文化教育、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,推动移风易俗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。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,弘扬社会正气、惩治违法行为,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定有序。社会民生治理要得到均衡发展,就是要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。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,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,发挥社会组织作用,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”。这就需要基层组织把民生工作当作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,千方百计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放在首位,把人民群众高不高兴、满不满意当作工作的根本标准,指导民生治理工作系统均衡发展。

二、社会民生治理均衡化发展的基础保障

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既尽力而为,又量力而行,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。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,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。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,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,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,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。就业状况持续改善,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,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,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,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,社会大局保持稳定,国家安全全面加强。但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,脱贫攻坚任务艰巨,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,群众在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居住、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。必须多谋民生之利、多解民生之忧,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,深入开展脱贫攻坚,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,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。坚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,坚守底线、突出重点、完善制度、引导预期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保障基本生活,不断满足广大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、良好的社会秩序,使广大人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
三、社会民生治理均衡化发展的机制动力

推进社会发展振兴,根本要靠深化改革。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“三治结合”是加强治理的思路创新。要探索民生治理新模式,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,健全完善自治制度,发挥社会各类人才在民生治理中的作用。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社会矛盾,以人民调解为基础、以行政调解为主导、以司法调解为保障的“大调解”机制在社会得到迅速推广。不断提高社会化、法治化、智能化和专业化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必然要求。 随着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,市场机制及社会机制的作用日益重要,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公众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。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,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保障。要做到有法可依,有法必依,执法公正,人人平等,协调化解。社会治理智能化,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平台基础上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信息技术,使社会治理能够更加精准分析、精准服务、精准治理、精准监督、精准反馈,能更好地服务不同群体,更有效地管理好社会的公共事务,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实现革命性的变革。社会治理专业化体现在社会救助、慈善事业、社区服务、就业援助、贫困帮扶、纠纷调解等领域。为人民安居乐业、社会安定有序、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,建设平安中国。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。当前,要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,以理念、体制机制、方式手段创新为动力,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,切实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,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、财产权、人格权。习近平同志指出,社会治理核心在人,重点在城乡社区,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。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,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,发挥社会组织作用,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”。中央要求,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,把人力、财力、物力更多投到基层,以网格化管理、社会化服务为方向,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,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,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。

四、社会民生治理均衡化发展的能力提升

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,建立健全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,坚持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,确保社会充满活力、和谐有序。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,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,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,确保党在民生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,为民生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,传承党在社会基层管理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。要提高社会民生治理能力就要从学习入手,习近平指出:“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,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。梦想从学习开始,事业从实践起步。当今世界,知识信息快速更新,学习稍有懈怠,就会落伍。……瞄准国际先进知识、技术、治理经验,以韦编三绝、悬梁刺股的毅力,以凿壁借光、囊萤映雪的劲头,努力扩大知识半径,既读有字之书,也读无字之书,砥砺道德品质,掌握真才实学,练就过硬本领。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“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、法治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水平。”要深入基层,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、思想引领力、群众组织力、社会号召力,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。

关闭窗口

最新通知

 

广东金融学院   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

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